英国正版365中文官网

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_唯一正版官网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城市交通杂志

阅读量: 汽修产业 作者:英国正版365中文官网   发布时间:2025-02-02 16:21:54

  人工智能是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經濟系統深度融合的産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和治理方式。從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的創新成果不僅推動了技術突破,也對全球經濟增長産生了深遠影響。據預測,未來1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將助推全球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約合近7萬億美元。這一技術浪潮正在改變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及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然而,與這一變革相伴的,還有倫理挑戰和社會風險。習主席向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妥善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中方願同各方攜手落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行業的賦能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並准確把握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加快建成科技強國、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技術大致可分爲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和創造智能三個層次。感知智能專注于模仿人類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力,廣泛應用于人臉識別、語音助手等領域。認知智能更進一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實現數據分析與推理決策。而創造智能則具有模擬和超越人類創造力的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屬于創造智能。這三個層次技術的協調發展,爲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的落地奠定了基礎。

  人工智能技術根據産業鏈格局,還可分爲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三類。基礎層是人工智能的技術基礎,提供基本的數據、算力、算法和硬件,既包括芯片、傳感器等硬件,也包括雲計算和大數據平台等軟件。技術層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應用技術,是構成人工智能特定功能的基礎層技術的集合。例如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大語言模型等。應用層是在特定應用領域或場景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各類産品和服務、提供的商業化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比如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個性化推送服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服務、智慧金融等。處于這三個層次所屬的産業鏈上的人工智能企業都很重要,沒有高低之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進步,全球人工智能産業鏈逐步完善。

  我國人工智能的研發與應用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目前普遍認爲,中國在人工智能基礎層的技術研發能力還不是最領先的,但應用層的技術開發在世界上占有較大優勢。從基礎硬件(如高性能計算芯片)✅到核心算法,再到智能終端産品(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每個環節都在快速發展。基于5G、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人工智能正在成爲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之一。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和産業化應用,取得了長足進展,特別是在算法優化和大規模數據處理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我國擁有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這些企業在自動駕駛、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前沿試驗。

  我國龐大的制造業體量孕育出全球規模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24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保有量約428.2萬台,較2022年增長10%,服務機器人市場持續增長。數據統計網站Statista的最新數據預計,2024年機器人市場營收將達到461.1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62億美元,2029年將達到730.1億美元。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同時也在不斷推進機器人産業鏈升級,在全球機器人産業中有望占據領先地位。在工業領域,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相當成熟。機器人技術應用已經成爲提升生産效率的重要工具,超過50%的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領域。機器人在替代人工勞動、提高生産效率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中,其自動化程度顯著提高了生産力。此外,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也在全球範圍內取得突破。隨著無接觸配送、情感陪護等服務機器人需求暴增,非工業領域機器人加速普及。

  人工智能提供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賦能各行各業更加高速地運轉,並正在迅速改變産業結構。

  促進産業升級與結構調整。人工智能將推動産業快速升級並促進産業結構深刻調整。一方面,它促進了高科技産業、服務業和新興行業快速發展,例如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量子計算等行業。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低技能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著人工智能的挑戰,市場份額逐漸減少。人工智能推動的産業結構轉型,不僅改變了全球生産和消費的格局,也推動了新型經濟形態的形成。人工智能技術促使全球經濟更加依賴智能化服務、知識密集型産業和數字化平台,進一步促進了全球經濟的高端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引發工業與服務業變革。工業領域的自動化升級是人工智能最顯著的成果之一。通過部署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産線和智能檢測系統,制造業的效率和産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人工智能還在物流、零售、醫療等服務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例如,物流公司采用無人機配送、智能倉儲系統,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服務機器人也在酒店管理、健康護理、客戶服務等方面嶄露頭角。這種廣泛的行業賦能,不僅提升了服務質量,還催生了諸多新型就業機會。

  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智慧城市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支持。在交通管理領域,智能信號系統和無人駕駛技術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在城市治理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幫助政府更精准地預測和應對社會風險。此外,智能公共服務平台爲居民提供了便利,例如在線醫療預約、遠程診療和遠程教育等。

  促進能源與信息技術創新。在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爲核聚變和智能電網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例如,國外有研究團隊訓練了一種深度強化學習算法並成功控制了核聚變反應堆內過熱的等離子體,而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則被認爲是下一次信息革命的驅動力。這些技術突破可能徹底改變能源供給和信息處理的未來格局。

  經濟全球化形態將被重新定義。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導致了價值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重新分配。分配領域出現4個方面的新變化:資本與勞動要素報酬分配的兩極化、高技能勞動者與普通勞工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化、大型智能企業和一般企業之間利潤收入的兩極化以及國際經濟體系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之間智能鴻溝的深化。人工智能推動了全球産業鏈的自動化和無人化,帶來了新的經濟全球化形態技術驅動型全球化。

  人們擔心人工智能在賦能産業發展的同時,人工智能大規模代替人力會産生勞動力市場分化和社會不平等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相關社會結構分化問題。

  導致社會發生分化。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最爲直接。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對傳統勞動力市場産生了兩大影響:一是重複性強的崗位正被自動化技術取代,二是高技能崗位需求增加。以制造業爲例,人工智能控制的自動化生産線減少了對體力勞動的需求,同時增加了對數據分析、編程維護等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這種趨勢推動了就業結構調整,也對勞動者的再教育和技能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未來,低技能崗位的減少、高技能崗位的增加將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調整。低技能工人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受到壓縮,部分人群面臨技能過時的問題;而對于高技能人才來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爲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酬。在資本市場中,個別人工智能概念股企業市值不斷飙升,屢創新高,也反映了財富分配進一步分化的現象。此外,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要求勞動者具備新的技能,而全球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得很多低收入國家和地區的人群無法接受人工智能相關的教育培訓。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教育體制內也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孩子難以接觸到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導致社會不平等進一步加深。

  重構社會權力結構和政治生態。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著社會權力結構與政治生態。一方面,普通民衆的社會權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以西方國家的選舉爲例,各方候選人紛紛引入人工智能和社交媒體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選民偏好,精准推送競選信息。這一做法看似是對民衆社會權力的積極迎合與尊重。然而另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信息推送在提升民衆參與度與影響力的同時,也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選民們被海量的定制化信息包圍,逐漸失去了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政治意識形態的分裂與極化現象日益嚴重。這種“信息繭房”效應不僅限制了民衆的政治視野,還嚴重影響了政治生態的修複與健康發展。政治對話變得愈發尖銳與對立,共識難以達成,政策制定與執行也因此面臨諸多挑戰。

  促進政府社會治理方式轉型。人工智能技術將深刻影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以數據和算法爲核心的政府智能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社會治理因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而更加高效精准。但與此同時,社會也面臨著技術濫✅用、隱私泄露等潛在風險。例如,人工智能在公安領域的應用,提高了打擊違法犯罪的效率,但仍需進一步探索如何平衡隱私保護與社會安全。

  推動全球勞動力和人才流動。人工智能對社會結構的改變,不僅影響單個國家的社會結構,也對全球勞動力市場和人才流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術鴻溝和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將推動跨國勞動力流動,甚至可能加劇國際經濟競爭和不平等。因此,人工智能在全球範圍的廣泛使用,可能加劇不同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社會階層的分化,構建新的技術壁壘。未來需要設計更爲均衡的技術推廣政策,確保人工智能發展能夠造福全社會,減少潛在的不平等和沖突。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公正性、透明性和安全性,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倫理方面,人工智能系統的決策往往基于訓練數據,數據和算法中的偏見可能導致不公平的結果。此外,隱私保護也是一大挑戰,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泄露個人隱私,對個人權益構成威脅。在治理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治理體系的構建存在步調不一致的問題,信息不對稱和成本不對稱也增加了治理難度。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也面臨諸多困難,各國在技術標准、倫理規範等方面存在差異,難以形成統一的治理框架。因此,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技術標准和政策框架,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性和社會接受度,是應對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挑戰的關鍵。

  偏見與歧視。人工智能的應用雖然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其發展過程中的偏見與歧視問題不容忽視。人工智能系統的決策過程往往依賴于大數據,而大數據本身可能存在偏見。人工智能系統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和人機對齊的過程,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加劇社會的不公平。例如,人工智能招聘系統可能會根據曆史數據作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方面的偏見決策,造成對某些群體的歧視。 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問題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大量的個人數據作爲訓練素材,這也使得用戶的隱私面臨被泄露的風險,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金融✅保險等領域。

  全球科技治理困境。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對全球科技治理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治理規則滯後,難以有效應對新興風險,如數據泄露、隱私侵犯等至今仍沒有一個全球通用的規範。另一方面,各國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和立場存在差異,使得難以形成統一的全球治理體系。例如,在自動駕駛、人臉識別等新興應用上,各國法律體系和監管指導存在差異,難以形成統一標准。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某些風險,如人工智能決策倫理、偏見和不公平等造成的損害可能是間接的、長期的、難以量化的。

  爲了應對上述人工智能倫理和治理挑戰,各國政府和機構提出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加強人工智能治理。例如,2018年歐盟提出《人工智能的倫理准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9年發布《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我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于2019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此外,國際社會也在探索通過多邊合作機制,建立跨國界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以確保技術的規範化發展。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和應用者必須確保數據的公平性,並采取措施降低偏見和風險。同時,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智能倫理的監管,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負責任應用。因此,建立健全數據保護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是當務之急。各國政府應當加大對數據安全的監管力度,確保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針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特點,彌補傳統治理手段反應遲鈍的缺陷,應當以敏捷治理的手段回應人工智能的倫理風險。敏捷治理強調快速響應和持續調整,通過動態的政策工具應對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世界各國必須加強合作,國際組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共同制定技術標准和政策框架,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安全、可靠和負責任發展。習主席向2024世界智能産業博覽會✅致賀信指出:“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深化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國際合作,爲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而努力。”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代表,更是一種重新定義社會資源分配和治理方式的力量。未來,我們需要加快科技體制創新,加強多方合作以實現技術發展的可持續性,並讓所有人能共享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紅利。同時,個人也應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適應變化,抓住機遇。通過技術與治理的協調發展,我們有望迎來一個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新時代。

  (本文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中國人工智能治理評估”〈項目編號:2022ZD0116201〉階段性成果)

  [1]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作者簡介:朱旭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院長,清華大學科技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奠基人施仲衡院士逝世享年95岁2025/
下一篇:沉痛悼念!我国固体火箭技术领域杰出专家、邢球痕院士逝世202